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优秀作文:打捞社会现象中的“个”


时间:2023-04-19    作者:    阅读:


      近来,高三生李行背身患肌无力好友上学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赞誉。然而,在短暂的热潮退去后,李行本人的现状是“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快乐”。三个“不”深深刺痛了观者的心。

      试问,这样一个善举何以置李行本人于困境?借此,我想就媒体舆论与社会现象中善举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本是一个温暖感人的同学互助事件,使形势突转自是“媒体”“荣誉”的不请而至。在摄像头拉向李行之前,这仅仅是一个关乎个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私人领域的举动,同学的建议与父母的劝说皆是出于善意,出于对同为平等主体的对方的考虑。

      然而,光灯侵入,倏然而至的荣誉伴随的是全方位的曝光。善举被动且无以反抗地成为了一场表演。进入了社会舆论的场域,从而被要求是完美的、不容错漏的。李行本人被悬置在道德评判的制高点上,进退两难。昔日同学间的建议与体谅再也难以宣之于口,因为双方地位已然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转变。这场困局,从没征得过行为主体李行的意愿,又不容反驳的将他囿于局中。

     然而,应该如此吗?

     出于仗义与纯粹善意的动机被异化,小小的善举被放大,成为了媒体吸引流量与引发舆论的密码,功利化世俗标准掺杂着道德评判让一切努力都难以回归纯粹的本愿。

      潮起潮落,留下被浪潮拍湿的李行站在沙滩上,孤立无援。

      媒体的平面化、符号化——甚至于说“神化”以及其所带来的书光鲜亮丽的荣善称号,在我看来,都是对善举主体——高三生李行的一种消耗与剥削。在运场宣传之中,他失去了主体与自由意志、选择的权利,沦为客体化的被操作对象,被道德评判规化的木偶,不再被允许反抗与越轨。

      可是,在被异化之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是一个一定也在学习与生活的汪洋中奋力拼搏的高三学生啊,这场涡漩,未免对他太残忍了。

      让我们打捞社会现象中的“个”,把主体权与选择的自由还给他们吧。让社会舆论环境为每个善举留出空间吧。

       李行,说|出自已的难处吧,打破媒体的异,做回你自己!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