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时间:2025-07-01 作者: 阅读: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一、题目类型:
常规: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二、答题要领及常规格式:
手法+运用(句意)+作用(文意+主旨情感)
即:怎样写+写什么+为何写
三、真题导练
(一)(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翻译
我在白下驿为你送行,我们就象虞卿和魏齐,可谓贫贱之交;如今我客居他乡,我们之间寄食交往,就像韩信和南昌亭长。我们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成为知交。天不早了,那夕阳比水边酒楼还低;你走上还乡之路,我们之间被迷蒙的风云烟雾阻隔。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想念你时,我会抬头看看太阳,以寄托相思。)
赏析: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年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前往交趾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此诗即写于上元二年(675年)。其时26岁的王勃自洛阳动身去往交趾县(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一段日子后,王勃继续南下,与唐少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和唐少府在驿站相逢之时,像当年韩信寄食南昌亭长处,客居他乡,因而两人可谓贫贱之交,心有戚戚焉。“下驿”点题,“穷交”“旅食”点明两人的生活状态。
颔联承接上文,写两人既然心意相通,成为贫贱之交、莫逆之交,何必一定要早早相识呢?此句表明两人相识的时间并不长。虽说相识时间不长,但两人此时将要分别,依依惜别之情无比深厚。
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水边的楼阁、傍晚的阳光、无边的风烟等意象,运用远近结合、高低有致的描写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两人离别时层次分明的画面,营造了迷离感伤的意境,表达了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牵挂。
尾联是诗人对友人道别。作者说道,你离去吧,离去吧,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就在太阳边上。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遥远,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言外之意是,诗人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别愁绪。
全诗朴实从文,情感真挚,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立意不落俗套。
(二)(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5.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翻译:寻阳五溪的溪水,沿着旋流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的传说人人皆知,您到南方应有亲身体会。送您别离已有八月之秋,飒飒的芦花随风飘飞倍感离愁。望不见远方的云帆,天晚日落的长江空自流淌。
赏析:
题目《送别》,即明确点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提示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内容:和谁送别,在哪里送别,将要去哪里,描写了哪些送别时的景色,哪些词语可以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基调。
一二句中,“寻阳五溪水”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浔阳;“直入巫山里”点出了将要前往的地方,巫山方向。你从寻阳五溪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巫山。一浔阳,一巫山,空间的距离感在短短的句子中被拉开,被扩展。
三四句,作者展开想象,用虚写的手法描写了南中的美丽,那是一个人们口中传颂的令人向住的佳地,你到了那里,也一定会称赞其风景的优美。这样一来,旅途上或许会少了伤感,少了寂寥。作者在这里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对即将分别之人予以慰藉。
五六句回到眼前风景,“送君别有八月秋”点出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八月”,“飒飒”写出芦花在秋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复益愁。本句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七八句写作者远眺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感情,而是借助于渐行渐远的船帆、默默东流的长江,营造了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含蓄蕴藉,余韵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 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 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 (1). 隐士(农夫) (2). 烂漫
20.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翻译】
在白云深处,有一个小山村。山村四周是一些老树盘根,枯藤缠绕;有数丛翠竹青青,溪水明净,有一片洁净沙滩。小溪临堂,房屋稳立溪石之上,一条青苔小径沿着倾斜的篱笆伸向远方。木头茶几纹路清晰,小窗纱如纸般轻薄透明,这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家。打开北面的小门,准备好坐具,等待远方的客人。数百树梅花环绕人家,让宁静的环境中浸润了幽幽的清香。上阕描写山里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清幽宁静的生活氛围,为下阕烘托老人隐者形象做了铺垫。
老人家身体健康,吃饭吃的够多。老人用癭樽饮酒,用茗碗喝茶,还与远道而来的友人热情谈论家里的生活趣事。老人凿池引溪水,养鱼养虾,四周种上荫荫垂柳,亲自引池水浇灌瓜菜。秋霜之后有柑橘,清明节前有新茶,这些都是上好的乡村美味。最可喜的是,去年山上的田地大丰收,今年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越发自在。下阕通过对老人动作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健康有活力,生活轻松愉悦的隐士形象。
【赏析】
意难忘是词牌名。“山家”指居住在山里的人家。
上阕从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村落被白云缭绕隐约可见;渐行渐近房屋,房子依水傍石,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沿着篱笆而去。最后写室内陈设。“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意趣,衬托主人潇洒出尘品格。
下片写主客欢洽之情。主人是位衰翁,却饮食健胜,“衰翁”与“健饭”形成趣味性对比。且主人健谈,一边啜茶饮酒,一边笑谈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铺陈田家生活及农事。“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以农家话语显主人的轻松悠游,有一种让人羡慕隐逸的闲适。“这风味清佳”这一口语化赞语,突出主人的怡然而乐。
(四)【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意思是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意思是穿着蜡屐登山真诚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据此看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闲暇之时在溪边题上一首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翻译】
看透了充斥着纷繁妄想和假相的俗世,把如同昨夜旧梦般虚幻的虚名放到一边。脚着涂过蜡的木屐,拄着筇竹手杖,穿过树林,登上山峰,率意地饮酒,自由地行走。此时的我,身心安闲怡悦。
毛毛细雨停了,天气刚刚转晴。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身在碧溪之上,悠然地在苔纸上题写诗句;耳畔传来烟霭之外采菱人缥缈的歌声。此刻,我想与您一同沉醉。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看破空花尘世”,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并且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
尘世,放轻昨梦浮名。看破,轻放,一方面是诗人超尘脱俗、淡泊洒脱这一情怀的外在表现与自结果,一方面何尝不是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慰解呢?总之,此二句直接点明诗人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诗人穿着蜡屐、拄着筇杖,穿林登山,畅饮漫行,通过衣着装束、行为活动的细节,一个身闲心逸优游山林的幽人雅士形象跃然纸上。身闲心太平,既是直抒胸臆,又可以说是用典,都充分地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心态。
犹力,廉纤细雨初晴。此二句写景,在诗人笔下,毛毛雨刚停,天气刚刚放晴,但是冬日残余的寒气仍然尖利侵人。诗人描摹了一幅细雨初歇、余寒犹力的初春山林图,应该说是一幅哀景。诗人这样写,一则以哀景衬乐情,即使景色惨淡仍然无法影响诗快乐的心情,足见诗人情绪的高昂;一则结合上文,诗独自一人在如此寥落、暗淡、冷寂的山林中,却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似乎诗人原本就属于这里一样。
溪上句,麦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前二句写诗人在纸上闲题诗句,耳畔传来远处采菱人缥缈的歌声。这份您闲让人想起放翁《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的句子,多么热悉的情境啊!然而放翁的清闲之中总是夹杂着浓浓的失意与无奈。毕竟,谁能相信一位弥留之际仍然喊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爱国志士,会如此轻松地逍遥于丘壑泉石之间呢?与君同醉醒,醉醒,应该是偏义复词,偏在“醉”。
此句的意思,即诗人要与君同醉。君,所指不明。此句表意的重心在“同醉醒”三字,如此写,一方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忘怀得失的超脱,可以说是整首诗情感的高潮;一方面,“同醉”,又流露出诗人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