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政治组 > 教学资源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上)


时间:2021-09-26    作者:    阅读:


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上)
2021-09-26来源:当代世界作者:邢广程
 
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图为2021年2月11日,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宫廷桥点亮红色灯饰,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新华社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要理论结晶,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完整地揭示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思考和阐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统揽中国外交全局的理论规范和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外交思想紧紧扣住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目标,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重要使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富有智慧地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着力推进周边外交,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在思想和理论方面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深刻阐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指出,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进一步深化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从人类历史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变化的视角,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不仅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有效方案,更是引导人类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层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这一重要理念日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先后被载入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决议和文件中,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2020年以来,世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这充分证明,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也充分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是对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深度哲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共同体”的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深刻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国对内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大融合,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历史告诉我们: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推动人类进步发展,谋求人类的大团结,实现世界大同。只有团结与合作,才能主动地摆脱贫穷、困苦、战争和灾难,才能主动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实现这些愿景,首先需要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着手,同时强调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逐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机制,逐步形成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框架。从中国外交全局和国际关系角度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首先从培育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始。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平台。图为2021年1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一列开往俄罗斯沃尔西诺的中欧班列从江苏南京货运中心尧化门站发车。(新华社图片)
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愿景式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一脉相承。中国和平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良性互动。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区域。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也有很多跨境而居的民族,存在民心相通的基础。同时,中国周边地区既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这里既有热点敏感问题,也有民族宗教矛盾。当前地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这也是中国始终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置于中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一个重要考量。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就是推动建设周边地区合作共赢的新秩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建设新型周边国际关系,也是构建新型周边国际秩序。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利益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制定行动方案。
 
中国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理念和政策很丰富,如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亲诚惠容”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注重亚洲国家合作的“舒适度”;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深入推进亚信各领域合作;加强同周边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等。
 
 
解决边界问题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中国与这些国家通过谈判谈出了信任,谈出了友谊。图为边防官兵在中国和塔吉克斯坦边境口岸新疆卡拉苏边界联合巡逻。(新华社图片)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的6条重要经济合作走廊的构建都与中国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密切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区域合作利益共享网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多条线路,将中国同周边海上邻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海上合作网络。特别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模式尤其具有代表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连云港共建物流合作基地,在中哈边境共建“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使得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内陆国家借助新亚欧大陆桥走向了太平洋。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中国不是一座山,而是纽带和桥梁,中亚国家借助这个纽带将自身的影响和利益延伸到太平洋地区。
 
上海合作组织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事实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极佳范例。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需要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复杂和棘手的事情,中苏谈判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但解决边界问题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谈判进程中,中国与上述国家谈出了信任,谈出了友谊,谈出了合作机制——“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互信水平得到提升。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并没有使这个合作机制终结,共同的利益契合与命运安排促使“上海五国”变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并通过扩员不断发展壮大。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上海精神”就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预见,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方面,上海合作组织还将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